首页>重点项目>绿色发展
海岸带蓝碳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2-03-28来源:环境生态网

海洋蓝碳(Ocean Blue Carbon)是指大气CO2 被吸收和固定在海洋中的那部分碳。这里的“蓝碳”,是相对于陆地生态系统固定的“绿碳”而言。

海岸带蓝碳介于海洋蓝碳和陆地绿碳之间。海岸带蓝碳被定义为海岸带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岸带植物固定的碳。

红树林、盐沼和海草草甸的碳封存和储存能力体现了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服务。未来的研究可将自然资本方法延伸至碳排放和所有碳汇核算中,以获得更全面的碳价值再分配评估情况。

正文

1.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海岸带蓝碳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形势: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海岸带蓝碳的监测缺乏系统完整的布局;科技对蓝碳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待加强;蓝碳试点探索示范引领作用不够显著,亟须加强受损蓝碳生态系统恢复实际案例的评估;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的利益与责任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不利于公众参与度的提高;蓝碳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待深化。

2.推进海岸带蓝碳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将蓝碳视为重要的公共资源纳入海洋管理体系,出台海岸带蓝碳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和政策;出台海岸带蓝碳保护和恢复的相关战略规划、规章制度、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及考核督察指标方法。同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蓝碳价值评估体系。

3.实现我国海岸带蓝碳的系统性监测

逐步实现我国海岸带蓝碳的系统性监测,查清我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的四个维度,包括分布情况、物种的组成、碳储量、碳积累与损失的速率。通过调查分析、现场综合观测和模型模拟等手段相结合,开展不同海岸带类型、多时空尺度蓝碳四个维度的估算研究,掌握其时空分布特征、变异性及估算的不确定性,建立蓝碳估算的方法学体系。

4.加强海岸带蓝碳的科学研究

(1)机制层面,深入了解和认识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蓝碳形成过程与调控机制、蓝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2)技术层面,加强蓝碳通量与碳储量观测方法、蓝碳生态恢复、固碳减排增汇技术和蓝碳评估等方面的科研投入。同时探究关键技术,加强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并选择典型的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生态系统开展和推广。

(3)基础平台建设层面,我国目前共有53个国家级野外台站,其中与海岸带湿地相关的国家站只有4个。完善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立体监测平台布局,构建综合观测网络与管理平台,把海岸带蓝碳监测、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海岸带的防灾减灾预警及时纳入监测平台目标定位,并统一监测指标体系、严控数据质量,为评估全球气候变化下蓝碳维度的变化不断积累基础数据。

(4)蓝碳产业层面,优化能源结构,探索盐差能、海岸带风能等海岸带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优化海岸带生态环境与缓解能源危机的双赢。

5.积极开展受损蓝碳生态系统恢复实际案例的研究

我国政府通过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建设海洋保护地、严格控制围填海,尝试建立和恢复功能健全、健康的蓝碳生态系统,中国“十二五”期间大力推动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等大规模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初见成效的整治行动通过促进蓝碳生态系统的增汇减排影响着气候变化。它们所形成的生态恢复区可为海岸带蓝碳提供理想的研究与实践场地,因此,有必要针对工程规模恢复的湿地开展蓝色碳汇定量评估。同时,也可在蓝碳生态系统观测网中纳入生态工程恢复区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恢复区的蓝碳监测试点。

6.明确利益与责任分工,加强蓝碳保护与修复的公众参与度

明确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土地使用权和管辖权边界的问题。明确保护和治理的政府、机构、社区和个人的职责和权益,明确保护和破坏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行为和赏罚措施。加强海岸带蓝碳的科普宣传,通过政府及社会的宣传、引导及合理的机制,增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蓝碳保护与修复的合作与理解,增强当地政府、科学工作者、民众等多方面参与度,进而维持并强化蓝碳提供生计的能力。

7.服务国家需求,增强蓝碳国际合作

建立蓝碳标准体系,储备海岸带蓝碳科学数据,制定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CO2减排增汇战略,评估落实海岸带蓝碳吸收CO2量的当前值可以使大气中的碳含量下降值。抓住将沿海蓝碳生态系统纳入“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方案的机会,持续推进蓝碳双重效益的发挥,增强蓝碳国际合作,推动规范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探索从气候缓解工作中获得区域和国家财政收益,实现海岸带蓝碳管理、区域发展、环境保护、市场交易的有效结合。

来源:节选自《浅析我国海岸带蓝碳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研究》,原刊于《海洋环境科学》2022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邢庆会、于彩芬、廖国祥、雷威、徐雪梅,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卢伟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人员;刘长安,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重点实验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