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服务>政府金融
深圳:支持深交所创新发展 推动恢复主板上市功能
2021-01-03来源:深圳特区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五年。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就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率先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1.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伟大奇迹。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于我们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转折点,成长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40年来,深圳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发展成为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40年来,深圳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经济开发到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成就,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2.率先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是深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广东、深圳,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圳发展领航掌舵。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圳市委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参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启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落地实施,有力有序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香港“修例风波”等严重冲击,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高质量发展跃上更高台阶,预计二〇二〇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万亿元,居亚洲城市前五,地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内地城市前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处在全国大中城市最低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构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十二五”期末的三倍、居全国城市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率先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名列前茅,商事主体数量、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住房供给和保障制度改革等成效显著。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功能显著增强,深港澳合作更加紧密,前海发展生机勃勃,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3万亿元大关,出口总额实现全国“二十八连冠”,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现代化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地铁规划总里程超过1200公里、运营总里程突破400公里,“十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加快建设。在全球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千园之城”。民生社会事业显著进步,基础教育学位数量增长超30%,高校数量从9所增至15所,三甲医院总量接近翻番。落实“房住不炒”要求,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3万套,是“十二五”时期的2.4倍。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深入推进平安深圳建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对口帮扶贫困县全部摘帽,助力近160万人口实现脱贫,近3年连续被评为全国扶贫协作“好”档次。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党的全面领导显著增强。经过五年的砥砺奋斗,“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3.深圳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展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两个大局”深度联动构成“十四五”时期广东、深圳发展环境的主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为深圳未来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经过40年的发展和积累,深圳在产业、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形成了强大的发展优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同时,深圳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发展质量和效益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比较突出,生态环境和民生领域存在短板,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统筹发展与安全任务艰巨,干部队伍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深圳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深圳经济发展面临所有的“危”都源自发展质量不高、所有的“机”都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抓住,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志存高远,感恩奋进,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把赶超作为常态,把卓越作为追求,保持“归零”心态、“冲刺”姿态、“赶考”状态,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4.到二〇三五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寄望深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赋予深圳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要求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圳要肩负好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到二〇二五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二〇三〇年,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大幅跃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全面建成,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能级跃居世界城市前列;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资源配置功能显著增强,国际交流更加广泛,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跻身全球先进城市行列;建成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以先行示范标准完成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任务,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

到二〇三五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二〇二〇年基础上翻一番;成为法治城市示范,建成一流法治政府、模范法治社会,营商环境位居全球前列,城市治理体系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成为城市文明典范,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特征更加鲜明,城市品位、人文魅力充分彰显,时尚创意引领全球;成为民生幸福标杆,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市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成为可持续发展先锋,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到本世纪中叶,那时的深圳将是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另一番景象,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城市版图中的璀璨明珠,最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能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最能引领世界城市发展潮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与时俱进优化完善市委“1+10+10”工作安排,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严格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的经济特区建设规律,全面落实好以下基本要求。

——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保持经济特区建设正确方向,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锚定高效益、高效率、高品质,奋力跑出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度”,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

——在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全面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功能,着力增强“一核一带一区”主引擎作用,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对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人才第一资源,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深圳力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改革综合效能,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在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将全周期管理意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各方面,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营造一流法治环境。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围绕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交出优异答卷,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体系,实施具有深圳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

7.“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新经济发展国际领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更高台阶,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特区精神和新时代深圳精神充分彰显,城市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品牌。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多样化、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全覆盖、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更加完善,建成“近者悦、远者来”的生态之城。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城市治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城市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更安全、更具韧性。

三、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主导战略,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并重,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级,打造最好最优创新环境。

8.着力增强基础研究能力。以主阵地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加快综合粒子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深圳湾实验室、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建设,谋划布局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制定基础研究行动计划,夯实科研基础,引育源头机构,主动参与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完善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持续投入机制,确保每年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不低于市级科研资金的30%。

9.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面向前沿领域共性需求,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新型显示、关键新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计划。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积极参与量子信息、高端医疗器械、脑科学、细胞和基因、空天科技、深海等领域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技术。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一技一策”突破关键技术。

10.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头部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上下游创新资源,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研设施和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打造科技金融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知识产权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建设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转化基地,培育发展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支持力度,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推动深圳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创新高新区管理模式,优化“一区两核多园”空间布局,加快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11.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提高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效能,用好各类产业基金。实施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鼓励银行发展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开展投贷联动。筹建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率先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加强前沿领域高价值发明专利布局。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投入,支持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

12.建设开放包容先行的国际人才高地。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国内外人才汇聚之城。制定紧缺人才清单,靶向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实行更加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完善社保、教育、医疗、居住等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国际化专业人才后顾之忧。探索实施技术移民政策,畅通海外科学家、高端创新人才来深工作通道,加快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壮大,健全国际化猎头机制,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高水平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和“人才日”系列活动,推动建立全球创新领先城市科技合作组织和平台。

四、发挥先行示范作用,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强有力支撑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促进国内国际市场高效链接、双向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示范。

13.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深化对内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纵深,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打造“深圳设计”“深圳品牌”,以高质量产品、高效率服务、高性能供给创造和引领国内市场需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创造更多高收入就业岗位。提升金融支付结算便利性,畅通供需两端资金资本循环。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完善空港、海港、铁路和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打造国家综合物流枢纽节点。

14.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机遇,深入研究和积极参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住欧美市场,深耕日韩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发挥贸易强市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国内优质产品出口集散地。打造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通过数字赋能促进贸易方式优化升级,提升贸易效率和便捷性。建设国际化关键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提高进口产品质量和规模。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全球招商大会影响力,持续引进竞争力强、关联度高、成长性好的产业链引擎项目。探索全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规则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大力发展研发合同外包、软件信息服务、高端医疗康养等服务贸易。

15.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投资贸易、科技创新、能源资源、物流交通、智慧城市、公共卫生等领域合作,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城市。鼓励深圳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参与建设深圳中欧班列铁路货运大通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亚—东欧—西欧国际陆上物流新通道。深入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重点培育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等目标市场。推进中缅经济走廊、中越经贸合作区等境外重点园区建设。深化国际人文交流,积极承办国家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引进和谋划一批大型国际会议、国际组织机构。

16.充分释放消费潜能。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升消费基础设施水平,打造世界级地标性商圈,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国内旅游消费目的地,吸引集聚高端消费。推动线下经营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大力发展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智慧家居等新型消费,提升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消费品质。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发展网络直播、互动娱乐、体验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支持商贸企业“触网上云”,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探索开展市内免税业务,研究规划建设国际免税城,推动免税经济发展。

17.全力扩大精准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增长,提升投资效能,更好发挥投资对扩大需求、优化供给的关键作用。加大对集成电路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力度,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后劲。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力度,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瞄准未来产业和新经济发展需求,遵循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规律,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持续加大教育、医疗、住房、文化、养老、托幼、生态等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五、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牵引战略战役性改革,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

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深入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促进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18.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要素确权、定价、交易、监管等制度,在土地管理、技术成果转化利益分配、人才流动和工时薪酬等方面实施更加灵活的创新举措。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完善土地二级市场规则,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深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推出深市股指期货,探索设立“丝路板”,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推动数字货币应用,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事权和财权划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率先建立数据权属界定和保护利用制度,构建全球领先的数据要素市场。

19.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制度。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全面实施“网上办”“指尖办”和“一次办”,大力推行“秒批”“秒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推动构建简税制、轻税赋、严征管、优服务的地方税体系,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构建统一的社会信用平台。深化破产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完善自然人破产制度。深入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实行国有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推动社区集体经济转型,提升集体资产利用价值。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大力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20.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式资助”“里程碑式考核”等制度,探索以悬赏方式组织项目,完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主审制”,扩大高等院校学术自主权和科研人员选题权。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完善非竞争性拨款、竞争性拨款“双轨制”模式,健全多渠道社会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力度。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优化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推动科技企业实施“同股不同权”,保护创始人利益。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加快科技伦理监管立法,建立健全科技人员自律机制。

21.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接轨,推动在深设立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落实外资企业在金融服务、政府采购、补贴政策、出资方式等方面国民待遇,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企业适应利用国际规则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坚定维护深圳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和资产安全。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实施国际船舶登记、保税加油等改革,强化深圳天然气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功能,探索建设深圳国际原油交易中心。

22.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构建社会公共服务多主体参与、多渠道融资、多模式建设、多元化供给新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高水平医疗机构,构建便利国际医疗机构、人才、技术、药品和医疗器械准入、使用的规则体系,建设国际医疗合作示范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机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引进更多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优化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普惠婴幼儿照护托育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平台医保政务服务一体化办理。

23.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深化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改革,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推进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改革,探索生态产品服务价值核算机制,推进碳排放投融资机制建设,促进绿色消费,发展绿色金融。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和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改革试点,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健全城市空间统筹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在建设用地的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探索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开展航空资源结构化改革试点,争取先行先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动通用航空发展,完善无人机飞行管理制度。

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携手共建世界级城市群

全面准确贯彻党中央战略意图,落实“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深化深港澳合作,引领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4.加强深港澳更紧密务实合作。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东部过境公路、深港西部快轨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实行更加便利的通关模式,探索更多“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举措,促进人员、货物、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强化创新资源协同配合和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开放互通的区域创新体系,联合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创新完善港澳居民来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在深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加强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促进深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深化三地在教育、文化、智库、旅游、社会保障、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合作,打造优质生活圈。加强与港澳政府部门、法定机构、商会协会等交流,构建多层级合作框架机制。

  • 上一篇:2021年减税降费与调节收入分配 跟个税改革有关吗? 上一篇:央行: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